文/郭沛良 图/甘州区委宣传部
华灯初上,甘州府城的青砖黛瓦被流光点亮;鼓乐乍起,南大街的人流中漾起阵阵欢腾。夜幕下,由甘州区文化馆精心编排的“文化馆之夜”惠民演出在此拉开帷幕,一场交织着丝路古韵与时代新风的视听盛宴,让古城的夜晚因文化而愈发璀璨,让万千市民游客在欢声笑语中感受着文化惠民的脉脉温情。自今年“文化馆之夜”常态化开展以来,这场扎根街头巷尾的文化盛宴,以“周周有演出、场场有新意”的坚持,让公共文化服务的暖流持续浸润百姓生活。
“以前盼着逢年过节有大戏,现在每周来府城转一转,就能看非遗、听新歌,比赶大集还热闹!”家住北街街道的市民张家祥抱着孙女,脸上笑开了花。常态化开展的“文化馆之夜”,打破了传统文化活动“节庆式”“点状化”局限,让“到府城看演出”成了市民游客的生活习惯。截至目前,已连续开展90余场次,现场参与游客累计达10万多人次,活动全网传播100万余人次,真正把文化舞台搭在了群众“家门口”。
常态化的背后,是甘州区文化馆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的匠心精神。从传统节日主题活动到红色文化专场,文化馆为府城搭建起多元文化的展示平台,“浓浓端午情?悠悠传承意”民俗展演、“讲好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文艺汇演、阿拉善右旗乌兰牧骑“融?铸北疆”原创晚会等活动,如同跨越时空的桥梁,让传统文化与红色基因在舞台上鲜活流淌,既让观众品味岁月沉淀的韵味,更感受精神传承的力量。
“本是来逛古城,没想到被一场演出圈了粉,还知道了这么多‘甘州故事’。”市民冯心怡在看完演出后感触颇深。当《爱江山更爱美人》《不再犹豫》等经典旋律响起,全场观众应声合唱;竹笛、马头琴、萨克斯的悠扬演奏,更让人流连忘返。观众们打开手机闪光灯轻轻挥舞,与舞台光影交相辉映,歌声与欢呼交织成夜空中最动人的交响。《飞天盛世》《相思遥》等舞蹈,舞者身着华服在光影中翩跹,宛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降临,让游客在欣赏演出的同时触摸历史脉络。
文化惠民,既要“送文化”,更要“种文化”。甘州区文化馆在艺术传承与创新中双向发力,一方面,深入挖掘民间艺术瑰宝,从田间小调、非遗技艺到老艺人绝活、年轻一代创意编排,将散落的本土文化串联成链。另一方面,主动架起对外交流桥梁,通过邀请演出、联合创作,让马头琴的苍茫、蒙古族舞蹈的刚劲、口琴的灵动与本土艺术同台交融,形成“本土根基扎实、外来养分充足”的艺术生态,为文旅融合注入持续动力。
夜幕下的府城,歌声与笑声交织,灯火与笑脸相映。“文化馆之夜”不仅是一场场演出的延续,更是全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让古城烟火气持续绽放的生动实践。当最后一缕灯光熄灭,街巷中仍有不少人在回味方才的精彩,而属于这里的文化故事,还在继续书写新的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