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科日期:2025-08-12
8月4日至8日,由人社部批复、甘肃省人社厅主办、张掖市人社局和祁连山水涵院承办的“甘肃省黄河中上游多生态系统统筹治理与高质量发展国家级专家服务团”活动在祁连山下开展。来自全国生态、林草等领域的10位知名专家,围绕“甘肃省黄河中上游多生态系统统筹治理与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先后深入甘肃祁连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龙渠青海云杉、祁连圆柏国家林木良种基地,国家林草局典型地区荒漠化和沙化定位监测(张掖)站,甘肃省祁连山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智慧监测管理、水文循环研究、科普宣传教育等服务,为黄河中上游水源涵养和生态建设开具“科技良方”。
专家服务团在祁连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开展服务
在甘肃祁连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来自西安理工大学的专家架设便携式水文监测仪,实时模拟极端降雨下的水源涵养能力。“祁连山森林是河西走廊的‘固态水库’”,他指着数据屏向同行的祁连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工作人员解释,“我们正构建洪水风险模型,为智慧雨洪管理提供决策支持”。来自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专家则通过卫星遥感影像,向当地专业技术人员演示森林覆盖动态评估系统。
专家服务团成员在祁连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实地查看生态保护与修复情况
在龙渠国家林木良种基地里,来自北京林业大学的专家一边轻抚祁连圆柏幼苗,一边与山西大学的专家针对土壤墒情,提出“微地形集水+轻简化栽培”技术方案。基地的技术人员不禁感慨:“专家带来的抗旱丰产品种,真正解决了我们十年以来的育苗难题”!
专家服务团成员在龙渠林木良种基地了解林木生长情况
在荒漠化监测站沙丘上,来自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的专家手握土壤水分传感器,提出“草灌镶边+光伏固沙”新模式。中国林科院的专家则蹲在梭梭林间采集根瘤样本,“接种固氮菌剂能让这些‘沙漠卫士’生长速度加快”。他们的“地下水——植被”耦合模型,将为“三北”工程防沙治沙提供精准参考。
专家服务团成员在荒漠化监测站探讨文冠果固沙技术
在甘肃省祁连山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来自兰州大学的专家俯身测量草甸盖度:“可以考虑建立退化梯度数据库,使用‘分区轮牧+乡土草种补播’技术,不断提升高寒草地生产力,守护牧民‘绿色命脉’”。来自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的专家则架设通量塔传感器,与站点负责人共同交流“碳汇+良种”模式,“这片草场每年固碳量相当可观,未来可探索草原碳汇交易,实现增草又增收”。
专家服务团成员在祁连山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查看草甸盖度
此次专家服务活动,不仅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动实践,也是各级人社部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推动高端智力资源下沉的创新举措。启动仪式上,为落地张掖的旱区水工程生态环境全国重点实验室生态水文甘肃中心(祁连山实践基地)揭牌,为助力西北旱区脆弱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提供了科技支撑。活动期间,10位专家针对基层单位提出的16项具体技术需求,围绕森林、灌丛、荒漠、草地多生态系统的统筹治理,开展“一对一”“点对点”技术指导25次,座谈交流12次,提出意见建议27条,培训指导52人次。此外,祁连山水涵院还与4名专家签订柔性引才协议,与1名专家达成合作意向,切实为祁连山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和张掖生态建设提供高端智力支持。这场“专家下沉、难题上浮”的解密之行,必将为黄河中上游生态系统治理提供“张掖答案”。
当专家乘坐的车辆驶离祁连山水涵院时,试验田里新栽的文冠果苗正迎风舒展。这场跨越森林与荒漠、连接学术与民生的“生态会诊”,不仅留下了统筹治理生态系统的科技智慧,更激活了张掖作为黄河上游“蓄水池”的基因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