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水务局日期:2025-07-29
在河西走廊北麓的冷凉旱区,民乐县这座被誉为“中国板蓝根之乡”的农业大县,正经历着一场“静水流深”的绿色变革。当水资源短缺的阴影长期笼罩着这片土地,民乐县洪水河管理处益民灌溉试验站以科技创新为犁铧,在干涸的田野上耕耘出希望的新绿。
水危机下的农业突围
民乐县境内年均降水仅363毫米,年均蒸发量却高达1638毫米。水,成为悬在30万农民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洪水河灌区作为县域农业命脉,灌溉水利用系数曾长期徘徊在0.5以下。面对日益尖锐的水资源矛盾,洪水河管理处益民灌溉试验站临危受命,肩负起破解“水困民乐”的职责使命。
益民灌溉试验站站长雷联在田间坦言:“我们不是在节约用水,而是在抢救农业生命线。”在河西走廊这片年蒸发量是降水量数倍的土地上,节水已不仅是技术课题,更是生存必答题。
2024年春,益民灌溉试验站打破传统种植壁垒,大胆探索“板蓝根与大豆间作种植水肥耦合”新模式,这一模式显著提升土地综合效益,在“板蓝根之乡”的大地上,节水减肥与增产增效的协奏曲已然奏响。
2024年,民乐县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探索中药材材料本地种植、本地加工的发展模式,引导农民从事中药材种植,带动农户增收,大力推进“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产业化运作模式,培育中药材专业合作社162个、种植大户73户,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9.7万亩,支持诚泰药业与扬子江药业合作建设板蓝根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基地1.2万亩。
田间生长的数字神经
在马铃薯试验田里,每垄作物都有专属“身份证”。当“甘农薯19号”种薯植入土壤,工作人员便开始记录它的成长轨迹。
与传统种植方式不同,试验基地采用了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种植模式,为马铃薯节水灌溉注入新动能。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种植模式的应用,彻底改变传统种植模式下大水漫灌导致的马铃薯水肥利用效率不高、产量和品质下滑、种植成本过高等问题。经过前期的研究和实践探索,该种植模式能有效提高水肥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作物的品质和经济效益。
播种完成后,试验田将进入为期四个月的数据监测与分析阶段。研究团队将定期对土壤含水率、温度、养分等进行全面监测,同时密切关注马铃薯的生长态势,包括生长、生理、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等各项指标,这些数据将为后续马铃薯节水高产研究提供重要依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进一步优化种植方案,探索出最适合当地马铃薯的种植模式和灌溉制度,为推动区域高效节水灌溉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田野里的创新基地
2025年,试验站与聊城大学围绕食用向日葵开展水氮耦合试验,为农业节水减肥、增产增效注入科技新动能。
试验以当地主栽品种“JK601”食用向日葵为研究对象,采用平地覆膜、一膜两行、宽窄行交替的种植模式,灌溉采用膜下滴灌节水技术,滴管带与膜平行敷设、居中布置,构建起精密的灌溉试验检测网络。依据向日葵生长规律,分别对其幼苗期、现蕾期、开花期、成熟期分阶段开展试验研究,通过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不同施氮与灌水水平,以严谨的科研设计保障试验结果的可靠性,为后续智能调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山东聊城大学驻站研究生赵甲一介绍道:“我们依据百日草喜光耐旱、对肥料敏感度高的特性,构建起‘按需灌溉﹢动态控肥﹢科学管理’三位一体的智能调控体系。借助土壤湿度实时检测与作物生理指标动态监测技术,实现灌溉用水量与施肥浓度的精准化、智能化调整,既大幅度提升了水肥利用效率,又巧妙化解了水资源短缺与花卉品质提升之间的矛盾,达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从板蓝根间作模式提升土地效益,到向日葵精准调控技术突破,试验成果正加速转化为促进农业生产的强劲动力。当无人机群掠过金黄的向日葵田,当传感器在土壤中聆听根系生长的韵律,民乐县用科技重写了旱区农业的命运。
“我们将持续深化水氮调控与本土品种选育研究,为张掖产业绿色发展提供坚实科技支撑。”试验站站长雷联坚定表示。在祁连山见证下,民乐县以科技为犁、以智能为水,在干旱的土地上耕耘出充满希望的丰收图景,为农业现代化与县域高质量发展书写了闪亮的科技篇章。(水利?张玉林撰稿??刘学红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