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体育在线_bet36体育投注-备用网址

图片
公元 月 农历 年 [ 年 ]

《张掖地区志(远古-1995)上卷·第四编 经济(二)》

来源:《张掖地区志(远古—1995)上卷》日期:2024-07-31

第三章??畜牧业

第四节??畜禽疫病与防治(一)


1979年《张掖地区畜禽疫病普查报告》,查出各种畜禽传染病43种,寄生虫病33种,中毒性疾病6种,疑似病4种,疑难病6种,共92种。据1989年全区畜禽疫病普查,结合实验室诊断、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诊断、病理解剖,用血清学、细菌学、寄生虫病学检验等16种方法,在6县(市)、72个乡、219个村、357个社及32个饲养场、34个养殖专业户,抽查马、牛、羊、猪、鸡、兔6种畜禽,查出疫病38种,各县(市)自查疫病14种。按照普查系列,结合区内畜禽疫病流行病历,查出各类疫病89种,其中猪病16种,羊病13种,牛病16种,马病8种,兔病5种,禽病10种,其他动物疫病5种;主要中毒病、代谢病13种,未定性疫病3种。

一、疫病种类及危害

(一)传染病

1家畜与人共患病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人畜共患的急性、败热性传染病。1947年山丹县今霍城乡杜庄村杜文勇养羊1000只,发病死亡650只。1955~1988年,全区牛发病180头,死亡147头,致死率8167%;1956~1989年,羊发病1363只,死亡1332只,致死率9773%;1957~1989年马属动物发病93匹,死亡89匹,致死率957%。

【布氏杆菌病】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慢性传染病。1960年临泽县在小屯、新华、倪家营3公社血检牛1317头,检出阳性10头;山丹县在清泉、位奇、花寨子3公社检牛37头,检出阳性2头。1964~1967年,张掖县安阳公社余家城大队、临泽县新华公社新华大队、高台县宣化公社王马湾大队等地,布病暴发流行。余家城大队牛感染率4%,羊感染率146%,其中三队羊感染率388%,怀孕母羊流产率537%;布病患者70人,占劳力的75%。1971年全区开展普查,检牛羊703万头(只),检出阳性畜5461头(只),阳性率为777%,其中牛为2026%,羊为625%;检出布病患者10066人。1971~1978年,采取以气雾免疫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用羊型5号苗对牛羊进行免疫,到1980年共免疫牛羊73916万头(只),平均密度为8212%,免疫后40天测定,阳转率均在95%以上。1981年省上进行布病防效验收,抽检未免疫的5~8月龄幼羊和8~24月龄牛犊241万头(只),检出阳性畜35头(只),平均阳性率014%,比免疫前下降982%。检菌744份,未分离出布菌;患病者1人,达到国家地方病防治办公室颁布的“布病控制区”标准。1982~1988年,全区血检牛羊855万头(只),检出阳性畜207头(只),平均检出率024%,其中牛9411头,阳性83头,阳性率088%。检菌3272份,均未检出菌。1985~1986年全免疫牛羊2226万头(只),平均密度为8515%。1986~1988年,检疫奶牛1563头(次),检出阳性牛12头,全部扑杀。1989年检疫319头,无阳性。1990~1995年,检疫奶牛6564头,阳性牛6头,全部扑杀。从1989年起,对6县(市)分期进行布病“稳定控制区”三年达标考核,1990年张掖市达标,1991年高台、山丹县达标,1993年民乐、临泽县达标。

【结核病】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人、畜、禽共患的慢性传染病。1974年在临泽县平川公社五里墩一队发现首例,死牛3头;1978年临泽县沙河公社兰家堡大队发病死牛2头。1986~1987年张掖市检疫奶牛250头,患病4头;1988年检疫城关镇奶牛18头,患病1头;1990~1995年共检奶牛4251头,检出阳性牛4头。

【口蹄疫】俗称“口疮”“蹄癀”,是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兽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1951年在肃南县大河一带首次发现、流行。1956年张掖、山丹、民乐3县大流行,全区发病48个乡,病牛114万头,死亡133头,致死率为117%。1956~1986年全区发病11起,其中1956、1957、1962、1964年大流行4起,发病牲畜182万头(只),死亡209头(只),致死率115%。

【破伤风】又名“锁口风”,是由破伤风菌感染创伤引起的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发病历史已久,1963年高台县新坝等7个公社马骡发病死亡21头(匹)。1963~1989年各类牲畜患破伤风病1205头,死亡847头,致死率7024%。

【放线菌病】是家畜的慢性、非接触性传染病,1959年在高台县六坝公社首次发现病畜1头。1959~1989年全区发病179头,死亡48头,致死率268%。

【李氏杆菌病】俗称“转圈病”,是人畜共患的一种散发性传染病。1975~1978年,临泽县蓼泉、沙河、新华、平川等公社发生病猪171口,死亡100口,致死率5848%。

【坏死杆菌病】由坏死杆菌引起的多种家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1966年山丹县霍城、李桥、花寨公社的5个大队10个生产队发病牲畜55头,死亡18头。1976年李桥公社吴宁、上寨大队发病18头,未死。

【恶性水肿】由腐败梭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外伤传染病。1967年民乐县永固、民联公社首次发现病畜22头,死亡20头;1986年临泽县小屯乡去势马骡消毒不严,发病12匹,死亡8匹。1967~1989年全区马、骡、驴发病133头(匹),死亡79头(匹),致死率594%。

2骡马传染病

【马鼻疽】鼻疽是严重危害马、骡、驴的恶性传染病。〔民国〕时期,高台县红崖子地区曾有发生。1954年8月,山丹军马场售给高台县农场鼻疽病马54匹,要求集中管理。该场又将30匹病马转卖给宣化、镇远等乡,引起扩散、蔓延。1957年张掖县23个乡抽检马、骡、驴273万头(匹),检出阳性畜1136头(匹),阳性率416%。1958年山丹县检出阳性畜228头(匹),开放性马12匹;高台县农场220头马骡中,检出病畜54头(匹),感染率2455%。60年代马鼻疽流行,危害严重。临床上有肺鼻疽、鼻鼻疽、皮鼻疽3种。

【马腺疫】俗称“槽结”,是骡马类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1960年在肃南县皇城区首次发现病马56匹。1960~1989年全区发病7814匹,死亡169匹,致死率216%。

【马传染性胸膜肺炎】又称“马胸疫”,是骡马驴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1958年在山丹县霍城乡甘泉村首次发现。1958~1982年,民乐、山丹、临泽县有零星发生,共发病41匹(头),死亡19匹,致死率4634%。

【马流感】是马、骡、驴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1974~1975年各县发生流行,发病451万头(匹),死亡22头。1977年高台县罗城公社发生马流感112头(匹)。1994年3月,全区77个乡776个村的1427万头马、驴、骡,发病1041万匹,发病率7295%,死畜947头(匹),致死率091%。

【马属动物魏氏梭菌病】又名“肠毒血症”,是由D型魏氏梭菌引起的病害。1975年临泽县小屯公社古寨四队2头骡子发病死亡;1983年高台县巷道乡五里墩五社发病死亡马6匹、骡2头、驴4头。

3牛、羊传染病

【牛气肿疽】俗称“黑腿”病,1953年在高台县黑泉乡首次发现。1957年临泽县小屯乡张庄村发病,死牛2头。1957~1978年,张掖、临泽、高台县零星发生,牛共发病100头,死亡86头,致死率86%。

【牛巴氏杆菌病】原称“牛出血性败血症”。1958年在肃南县康乐区杨哥村首次发现牦牛发病,死亡28头。1966、1976年,民乐、张掖县分别发病1次。1958~1985年,全区共发病牛440头,死亡352头,致死率80%。

【牛杜柏林沙门氏菌病】区内无临床病例。1989年采集牛病料306份,仅张掖市检出阳性6份,阳性率196%。

【牛流行热】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全身性传染病。1976年8月在临泽、高台两县16个公社有7486头牛发病,死亡8头,致死率011%。

【牛、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俗称“红眼病”,仅在肃南、高台、山丹县放牧的牛群中流行。1964年肃南县马蹄区牛群发病牦牛500头。1964~1978年牛共发病2948头,死亡59头,致死率20%。

【牛恶性卡他热】是牛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传染病。1984年在张掖县龙渠乡高庙村首次发现病牛1头。1986~1989年张掖市明永、沙井、小河、三闸、靖安乡先后发病16头,死亡12头,致死率75%。

【羊厌气菌病】是由梭状芽胞杆菌引起的一类疫病,包括羊肠毒血症、羊快疫、羊瘁疽、羔羊痢疾、羊黑疫等,以肠毒血症多见,对养羊业为害最大。

【羊肠毒血症】由D型魏氏梭菌引起绵羊的一种急性毒血症。1956年在肃南县明花区首次发现绵羊发病,死亡35只。1956~1989年绵羊发病416万只,死亡251万只,致死率6034%。

【羊快疫】由腐败梭菌引起的绵羊急性传染病。1962年民乐县绵羊发病300只,死亡56只。1963~1981年,民乐、山丹、高台、肃南县共发病5570只,死亡4581只,致死率8224%。

【羊猝疽】由C型魏氏梭菌引起的一种毒血病,又称“C型肠毒血症”。肃南县西水、大都麻公社1976年发病羊23只,1977年发病25只,1978年发病100只,发病羊全部死亡。

【羔羊痢疾】由B型魏氏梭菌引起的初生羔羊的一种急性毒血症。1959年在张掖九公里园艺场羔羊中发病,死亡275只。1959~1989年发病352万只,死亡098万只,致死率2784%。

【绵羊巴氏杆菌病】又称“绵羊出血性败血症”。1975年在高台县宣化公社王马湾二队首次发现绵羊发病,死亡20只;南华公社义和大队绵羊发病死亡23只。1976年宣化公社乐二大队绵羊发病死亡20只。

【羊痘】是绵羊痘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1947年在今肃南县明海乡首次发现,绵羊发病死亡150只。1965~1981年未发生羊痘,1982年羊痘在山丹县复发流行,并蔓延到张掖、肃南、民乐等县。1982~1989年,共发病绵羊552万只,死亡044万只,致死率797%。根据1988年省河西地区羊痘联防协议精神,地区制定1990~1992年防治计划,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采取“普查疫情、统一联防、全面免疫、清除疫点、强化检疫、加强监督”等措施,使全区发病疫点由1989年的66个,1991年减少到2个;发病羊只由1989年的192万只,1991年降到115只,此后再未发生。

【羊链球菌病】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绵、山羊急性传染病。1962年在肃南县祁连公社观山口队首次发现,全队绵羊5206只,发病4961只,发病率9529%,死羊808只,致死率1629%。

【羊传染性脓疱】俗称“羊口疮”,是由病毒引起的绵、山羊传染病。1965年在高台县新坝公社首次发现,发病21只,死亡1只。1965~1979年高台、肃南、山丹3县发病羊493万只,死亡021万只,致死率426%。

【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又称“烂肺病”。1959年在肃南县康乐、皇城区首次发现山羊发病900只,死亡60只。1959~1978年发病157万只,死亡013万只,致死率828%。

【绵羊肺腺瘤样病】是由肺腺瘤样病毒引起绵羊的一种接触性、肺瘤性慢性传染病。1962年甘肃农业大学顾恩祥在肃南县调查发现,在56例羊肺病中,10例为绵羊肺腺瘤样病。

【衣原体病】由鹦鹉衣原体引起的一种流行性传染病。1989年全区采集羊血清547份,检出阳性91份,阳性率1664%。其中,高台县为3167%(19/60),张掖市为25%(15/60)。

4猪传染病

【猪瘟】俗称“猪肠瘟”,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民国〕时期就曾流行。1954~1965年几乎每年发生,曾有4次全区性猪瘟大流行。1963~1965年全区发病猪189万口,死亡171万口,致死率9048%。1974、1984年,民乐县发生两次猪瘟大流行,死猪049万口。1957~1989年全区发病348万口,死亡314万口,致死率9023%。

【猪丹毒】俗称“打火印”,是由丹毒杆菌引起猪的一种急性传染病。1956年在高台县首次发现,1956~1989年全区共发病猪058万口,死亡035万口,致死率6034%。

【猪喘气病】是猪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由外地引进种猪带入病原,1958年在张掖县食品公司猪场首次发现,1962年高台农场从酒泉购进生猪引起暴发流行。1972年地区农科所怀孕母猪发病19口,死亡4口。1975~1989年,在高台、临泽、张掖、民乐、山丹5县发生流行。

【猪流行性感冒】是猪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1957年在张掖九公里园艺场首次发现病猪7口,死亡1口。1957~1989年全区发病猪1546口,死亡154口,致死率996%。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是猪的一种以鼻甲骨萎缩为特征的传染病。1976年张掖县食品公司猪场发病3例,死亡2口。1976~1978年民乐县永固公社发病2例,临泽县平川公社芦湾大队发病1例。1989年全区采集猪血清354份,检出阳性63份,阳性率为1780%。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病毒引起猪的一种急性腹泻性消化道传染病。1972年在山丹县清泉公社发病流行;1979年山丹县发病3941口,其中李桥公社吴宁大队病猪35口,发病率69%,死亡9口;1985年山丹县酒厂养猪40口,发病20口,死亡5口;1988年山丹县淀粉厂养猪150口,发病35口,死亡10口。1989年全区抽检212份猪血清,检出阳性5份,阳性率236%。

【猪链球菌病】由致病性链球菌引起的脓肿性关节炎、淋巴炎或仔猪败血症、大脑炎症和母猪流产症等。1958年张掖九公里园艺场从靖远北湾农场引进种猪传入,先后在山丹、高台、张掖县发生。1975~1989年共发病272例,死猪22口,致死率809%。1989年全区采集猪病料329份,检出阳性29份,阳性率881%。其中,山丹为146%,民乐为1646%。

【猪痘】又称“猪天花”,是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1957年张掖县食品公司从河北引进的种猪传入,1976~1978年张掖、临泽、高台3县有零星发生,发病167口,死亡68口,致死率4072%。

【仔猪副伤寒】是由猪霍乱沙门氏和猪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痢疾性传染病。1957年张掖县食品公司从河北省引进仔猪传入,发病仔猪500口,死亡400口,致死率80%。1966年张掖、山丹县发病流行。1957~1988年全区猪发病710口,死亡524口,致死率738%。

【仔猪水肿病】又称“仔猪大肠杆菌毒血症”。1967年在张掖九公里园艺场首次发病猪29口,死亡11口。1967~1989年张掖、临泽两县发病猪246只,死亡163口,致死率6626%。此后张掖市偶有发生。

【仔猪白痢】又称“仔猪大肠杆菌病”,是哺乳仔猪的急性传染病。1974年在民乐县南古公社首次发现8例,死猪7口。1974~1989年各县时有发生,发病135万口,死猪021万口,致死率1556%。90年代仅民乐、山丹县偶有发病。

【猪痢疾】又称“猪血痢”,临床未见病例。1989年疫病普查,全区采集332份猪粪便,检出阳性36份,阳性率1084%。其中,山丹为2667%(16/60),高台为1833%(11/60),民乐为308%(2/65)。

【猪弓形体病】是由艾美耳科的龚地弓形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原虫病。1989年采集猪血清386份,检出阳性81份,阳性率2098%。其中,民乐为7833%(47/60),张掖为45%(3/66)。

【猪附红细胞体病】1993年10月发现的类似猪瘟、猪丹毒、猪弓形体和仔猪副伤寒的疫病,经中国农科院兰州兽研所鉴定为猪附红细胞体病。在高台、民乐两县采集猪血清106份,除14份溶血外,检出阳性67份,阳性率7283%(67/92)。

5鸡传染病

【鸡新城疫】又叫“鸡瘟”,是鸡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传染病。1957年在高台县巷道、正远乡首次发病流行,1974年正远公社殷家庄大队鸡场养鸡300多只,发病死亡200多只。1974年高台县、1976年临泽县、1979年民乐县鸡瘟大流行,每县死鸡数万只。1976~1989年全区发病鸡203万只,死亡1625万只,致死率8005%。1989年疫病普查采集鸡血清662份,检出阳性457份,阳性率6903%。

【家禽霍乱】是由禽巴氏杆菌引起的鸡、鸭、鹅及野禽的传染病。1976年张掖县乌江公社乌江大队首次发现、流行。1976~1988年山丹、临泽、张掖均有零星发生,多呈急性死亡,共发病064万只,死亡052万只,致死率8125%。

【雏鸡白痢】是雏鸡的一种急性传染病。1958年张掖九公里园艺场首次发现,死亡300只。1958~1989年全区发病3619万只,死亡536万只,致死率1481%。1989年疫病普查,全区采集鸡血清639份,检出阳性208份,平均阳性率3255%。20世纪90年代偶有发生。

【鸡马立克氏病】是鸡的淋巴组织增长性疾病,由外地引种传入。1981年在临泽县板桥公社友好大队首次发现,死亡10只。此后,张掖、临泽发生流行,1981~1989年全区发病鸡037万只,死亡023万只,致死率6216%。1989年疫病普查,全区采集鸡血清732份,检出阳性46份,平均阳性率628%。

【鹦鹉热】又叫“衣原体”,是一种由禽类传染给人的疫病,区内临床未见病例。1989年疫病普查,共采集鸡血清643份,检出阳性179份,平均阳性率2784%。其中,临泽县为5865%,民乐县为4095%,张掖市为583%。

【鸡支原体病】是由败血支原体引起鸡的慢性呼吸道疾病。1985年张掖市长安乡发病鸡4000只,死亡156只,致死率39%。1989年疫病普查,采集血清663份,检出阳性379份,平均阳性率5716%,其中,地区种鸡场阳性为8218%,高台县为6636%。

【鸡痘】是家禽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1987年在张掖市首次发现。1988~1989年张掖城郊、沙井乡均有鸡痘发生。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是由鸡喉气管炎病毒引起的鸡的急性传染病,无临床病例。1989年疫病普查时,全区采集鸡血清752份,检出阳性20份,平均阳性率266%。其中,地区种鸡场阳性率为1584%(16/101),高台县为253%(4/158)。

【鸡甘保罗病】又称“法氏囊病”,发病突然,法氏囊肿大,传播迅速,死亡率高。1991年5月在张掖市郊首次发现,发病鸡215万只,死亡013万只,致死率605%;6月,全市发病鸡743万只,死亡098万只,致死率1319%。此后临泽、高台、山丹、民乐诸县,发病小鸡1311万只,死亡379万只,致死率2891%。采取注射疫苗、药物治疗,防止感染,控制疫情。

6兔传染病

【兔瘟】又叫“兔病毒性出血症”,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由外地引种首先传入临泽县。1984~1988年临泽县新华、板桥乡发病死亡1270只;1988年倪家营乡发病80只,死亡64只,致死率80%。1986、1988年山丹县清泉、位奇乡发病死亡229只。1987年张掖市新墩、三闸、碱滩等8个乡发病死亡1880只。1984~1989年全区发病兔3560只,死亡3518只,致死率9882%。1989年疫病普查时,全区采集兔血清316份,检出阳性70份,阳性率2215%,其中张掖市为80%(48/60)。疫区兔注射兔瘟疫苗,病兔隔离,死兔深埋,兔舍消毒,能控制疫病,尚无特效治疗药物。

【葡萄球菌病】1988年1月张掖市粮食局养殖场发病1起,养兔157只,发病致死4只,致死率255%。

【巴氏杆菌病】又名“兔出血性败血症”,无临床病例。1989年疫病普查时,全区采集兔黏膜344份,检出阳性23份,平均阳性率669%。其中,张掖市为323%(2/62),临泽县为2283%(21/92)。

7其它动物传染病

【骆驼沙门氏菌病】是骆驼的一种急性传染病。1974年5月肃南县白银公社骆驼发病4峰;8月临泽县板桥公社骆驼发病58峰,死亡23峰;张掖县平山湖公社骆驼发病51峰,死亡38峰。共发病113峰,死亡61峰,致死率5398%。

【马鹿坏死杆菌病】又称“小鹿病”,1981年11月宝瓶河牧场首次发现,全场养鹿176只,发病42只,死亡31只,发病率2386%,致死率7381%。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中共张掖市委 张掖市人民政府 陇ICP备13000766号-2

甘公网安备 62070202000150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2811617号 网站标识码 6207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