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张掖地区志(远古—1995)上卷》日期:2024-10-31
第四章 ??林业
第二节??天然森林经营保护
一、森林经营
祁连山水源涵养林是特种用途林。根据森林分布特征及其主要树种青海云杉的生物学特性,历年在严格管理保护的前提下,开展森林抚育、次生林改造、森林更新、封山育林、苗木培育和科学试验等经营活动,取得明显成效。
(一)森林抚育
【卫生抚育】为提高林区的卫生状况,促进林木生长,自1954年以来,分阶段进行卫生抚育。
1954—1957年,武威、张掖专署林业局组织国营林场、森林经营所,以清除枯立木、风倒木、盗伐遗留的高槎桩及濒临死亡的柳灌等进行卫生抚育。
1959—1963年,开展伐除枯立木、病腐木、风倒木及盗伐遗留的高槎桩等,清理拉运出历年采伐的山塄及林地捆山材0.6万立方米。
1978—1984年,开展以清除病腐木、风倒木、枯立木和烧柴为主的卫生抚育24.77万亩(次),出材0.42万立方米,清理烧柴425.88万公斤。
1981年以来,祁连山水源林不进行任何形式的生产性采伐,只开展林地卫生清理。主要清理病腐木、枯立木、风倒木。1981—1995年,清理木材3.6万立方米,年均出材约0.24万立方米。
【综合抚育】1964—1980年,根据森林抚育规程,各林场每年有计划地开展伐除上层过熟林木,下层被压木(枯梢断顶木、枯立木)及部分过密林木;清除盗伐高槎桩等综合抚育。17年抚育森林面积57.82万亩,年均3.4万亩;出材26.75万立方米,年均1.6万立方米。其中1968—1972年抚育量较大,5年抚育21.88万亩,年均4.38万亩;5年出材11.87万立方米,年均2.37万立方米。
【经营择伐】1958—1959年,开展经营择伐。在祁连山寺大隆林区寺大隆河两岸的成熟林地,采伐林地面积0.5万多亩,砍伐木材1.6万立方米,靠黑河水运出1万立方米。1970—1973年,在寺大隆河流域,采取团块、志愿、窄带择伐和强度、弱度择伐等形式,生产木材5.6万立方米。在山丹县国营大黄山林区直沟等林班,采伐木材近1万立方米。
(二)次生林改造??1964年以后,各国营林场因地制宜地在立地条件较好的灌木林地内,用人工植苗的办法,营造青海云杉、华北落叶松等;在林分疏密度极低(不足0.3)的云杉林内通过细致整地,补栽云杉或其他针叶林树种;在立地条件较好的林间空地上,营造云杉与落叶松等形式的混交林,取得一定效果。从1974年开始,山丹县国营大黄山林场在黄花台子灌木林地和林缘稀疏林地上,用人工播种、植苗造林,促进天然林更新。经过20多年的管护、培育,改造成以云杉与华北落叶松、云杉与灌木等为主的针叶林和针、灌混交林1万亩,每平方米有云杉苗10株左右。到1995年,绝大部分已郁闭成林。民乐县国营大河口林场海潮坝等林班的林缘和灌木林地,经过20多年的培育,改造次生云杉林0.3万亩。
(三)森林更新??祁连山水源林区的森林更新,从〔民国〕时期就已经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1956年开始,森林更新面积逐年扩大。
【天然更新】自1955年以后,各经营林场对天然更新林地精心抚育、管护,面积逐年扩大,效果明显。寺大隆林场学校有20亩1897年的火烧迹地,1972年调查,已长起了幼树,树龄70多年,郁闭度0.75,林木平均高14.9米,胸径平均粗17.1厘米。
【人工更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林区人工更新造林自发进行。1964年以后,根据林业部《森林采伐更新规程(讨论稿)》,组织国营林场开展人工更新造林活动。1964—1970年造林更新林地6.3万亩,年均0.9万亩;1971—1984年造林更新11.75万亩,年均0.84万亩;1985—1995年,年均造林更新林地0.15万亩左右。到1995年造林更新面积19.55万亩,实际保存2.71万亩,平均保存率13.86%。
人工播种造林??1965年以前,人工更新造林主要是采取选择宜林地,进行块状、穴状整地,穴播及覆盖遮阴,防止牲畜危害等措施,进行种子直播造林。1963—1970年,种子直播造林6.46万亩,年均0.81万亩,1971—1984年人工播种造林3.78万亩。
人工植苗造林??1966年人工培育云杉实生苗成功,此后开始用云杉实生苗造林。1971—1984年,更新造林12.6万亩,年均0.9万亩。其中人工植苗造林8.82万亩,占更新造林的70%。
(四)封山育林??封山育林是祁连山林区恢复和扩大森林面积的一种投资少、效益好的有效途径。1964—1984年,封山育林87.31万亩(次),年均封育4.16万亩(次);1985—1995年,年均封山育林5万亩(次),封育55万亩(次)。
封山育林因地制宜。对新封育的人工幼林、天然幼林和小块疏林地,采取挖壕沟、筑围墙、架围栏等工程措施,实行划片包干,加强管护,或在林缘密植黑刺等灌木加以保护;对大片疏林地,插标牌,设置保护点,专人看管,严禁放牧。肃南县国营西水林场小口子至半大口一带的森林,1958年因其林相残败,未划入经营区的疏林地,经过30多年的封山育林,森林郁闭度恢复到0.4以上的面积有2880多亩,蓄积量5612立方米。
封育时间因林制宜。人工栽植的灌木林,封育5年即可郁闭成林;大面积疏林地,可封育10—15年,辅以人工补植、天然更新,使疏林变密林;在覆盖度40%以下的灌木林地,可封育5年以上,待覆盖度达70%以上时,允许放牧。
(五)林区苗木培育??50年代初期,祁连山林务处在黑河苗圃、民乐洪水苗圃组织开展育苗活动。自1956年起,先后建立一批国营林场,把育苗列入营林生产年度计划,逐年开展育苗生产。
1964年以后,造林更新任务逐年增加,育苗面积随之扩大,苗木种类相应增多。1964—1984年,林区育苗1768.7亩,年均84.22亩,培育各种苗木7400多万株。此外,开展苗木换床142.81亩,留床苗培育5214.29亩(次),采集云杉等林木种子1154.1公斤。
(六)营林科学试验??1973年,寺大隆林场开展育苗、森林更新、森林抚育、病虫害防治、水源林效益观测等试验活动。1978年,祁连山水涵所成立,开展水源涵养林效益观测、森林火险等级指标研究,林木引种、病虫害防治、森林植物资源和野生动物调查等试验研究,部分成果受到省、国家表彰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