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张掖地区志(远古—1995)上卷》日期:2025-09-17
第八章 土地管理
第五节管理机构与人员
一、管理机构
〔民国〕时期,没有专门土地管理机构。共和国成立后,土地由各级政府直接管理,建设、农业农村部门承办。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后,实行队为基础三级所有,土地管理实行部门分管制。国家机关、事业、企业单位、农村社队,分别管理部门使用土地。1988年4月成立“张掖地区行署土地管理局”,下设秘书科、法规监察宣传科、地籍使用规划科、土地评估所、土地开发中心等科室,在编22人(含事业单位)。是年各县(市)土地管理局相继成立,股室设置大体与地区土管局相似。1995年10月,成立“张掖地区行署土地管理局农垦分局”。各乡设有土地管理所、土地监察领导小组;村社设土地监察小组和土地监察员,管理辖域土地。
二、人员
至1995年,全区有土地管理人员295人,其中地、县(市)土管局在职91人,乡(镇)土管人员204人(专职71人,兼职133人)。配备专职土地监察人员10人;乡(镇)建立土地监察小组71个,成员317人;村级建立监察小组770个,成员2446人;聘请农业合作社土地监察员、信息员4704人,形成地、县(市)、乡、村、社五级土地监察网络。
第四编经济(二)
第九章工业
早在4000多年前,境内先民就制作使用石器、骨器、陶器。〔夏〕〔商〕时期,已有青铜冶炼、锻打和器具制作。〔西汉〕铜器、陶器已广为应用,铁器、木器、砖瓦、陶瓷等手工业陆续兴起。〔魏〕〔晋〕〔五凉〕时期,铁器、建材等手工业继续发展。〔北凉〕时用芦苇造纸。〔西凉〕张轨以毯布进贡。〔北魏〕佛教盛行,建筑、雕塑、彩绘业盛兴,旅游胜地马蹄寺、金塔寺就创建于此期。
〔隋〕〔唐〕社会较稳定,棉纺、毛纺和食品加工遍及城乡。〔隋〕开皇二年(582年)重建的张掖木塔,展示建筑业的高超水平。唐朝时冶炼、铸造技术已较精湛,张掖镇远楼“唐钟”造型雄伟、工艺精美。
〔宋〕初,甘州回鹘吸取中原、中亚的先进技术,鞣制皮革品、捻线织褐、纺纱织布、编织锦帛、酿造美酒、制造水车、煅冶镔铁、制作器具、刻版印刷。
〔西夏〕张掖卧佛寺建筑闻名遐迩。元朝,张掖曾设毡局、银局、毛缎局、镔铁局、纳失局等九局,管理手工业,官署有一支专职从业人员,城镇、农村都有规模不等的酿造业、皮革业、金银业、服装鞋帽业等。明朝手工业实行“一条鞭法”,组织工匠轮班与坐班,在完成官府役务外,均可“自由趁作”,促进了手工业生产快速发展,张掖“百货杂作”日趋完善。不少手工业产品转为简单的机械生产,弹花、纺纱、织布多用脚踏纺车、搅车、织机。
〔清〕康熙年间,城镇出现多种作坊,农村普及棉织用具。〔清〕末海路开通,“丝绸之路”趋于萧条,手工业生产与经营规模逐渐缩小,保留发展的只有金属制造、木器制作、皮革生产、棉织印染、陶瓷砖瓦、食品加工、鞋帽缝纫、草苇编织等产品。
〔民国〕时期,承袭历代传统生产,利用现有资源,生产规模逐大,产品分类渐细。尤其机器工业萌生,使近代工业经济有了新的发展。主要有4窑(煤窑、砖窑、瓷窑、灰窑)、12坊(磨坊、油坊、糖坊、粉坊、酒坊、酱坊、醋坊、毡坊、皮坊、织坊、染坊、纸坊等)、16匠(铁匠、银匠、木匠、毡匠、鞋匠、画匠、小炉匠、织机匠、饼食匠、泥水匠、油漆匠、纸活匠、裁缝匠、口袋匠、罗罗匠等)。张掖县兴办弹花、织布、铁工、修理、印刷等工厂,半机械和机械工业有所发展。但由于国民党政府的税捐繁重,战乱抓丁,连年饥荒,民不聊生,部分厂家被迫倒闭,工业发展缓慢。1949年,山丹、张掖、民乐、临泽、高台5县有私营工厂和作坊2397个,个体手工业者2377人;工厂20家,产值159.66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33%。〔民国〕26年,张掖县设立织布厂2处,职工16人。〔民国〕29年,张掖县组织纺织生产合作社。〔民国〕33年生产土布的县为:山丹5万匹、张掖9万匹、临泽2万匹、高台5万匹。(每匹幅宽1市尺至13市尺,幅长28市尺至40市尺不等。其重量每匹为1.5市斤至2.5市斤)。
共和国成立后,工业建设迅速发展,逐步建成有地方特色的多门类的规模工业体系。在经济恢复时期,接收官僚资本,兴建国有企业,改造私营企业,扶持和发展集体、个体手工业。到1952年,全区国营、集体、私营、个体工业发展到2536家,完成工业产值267.37万元,比1949年增长67.46%。其中,国营和集体工业31家,完成工业产值69.11万元,增长97.46%。1953~1957年,执行第一个五年经济建设计划,国民经济建设全面铺开,全区工业投资2341.33万元,兴建6个企业。期末,国营、集体工业企业总数达155家,职工2930人;产值1376.92万元,比1952年增长4.15倍,总产值达4716.19万元,年均递增38.8%。“三五”时期,工业建设投资为1695.87万元,新建地区化肥厂等5个工矿企业,到1970年底,全区国营、集体工业企业174家,职工7555人,新增固定资产1889.2万元,产值3107.15万元,比1965年增长1.28倍。“四五”时期,大办地方小型工业,有计划地扩大生产建设规模,工业投资5256.3万元,新上项目20多个,1975年全区工业企业发展到236家,职工15148人,新增固定资产2586.48万元,完成工业产值7105.99万元,比1970年增长1.29倍,实现利税363万元。工业产值28973.9万元,年均递增21.55%。“五五”期间,在调整改革基础上,生产和产品结构明显改善,工业投资1380.66万元,效益逐年上升。到1980年工矿企业发展到350家,职工15840人,新增固定资产1262.4万元,完成工业产值9433.36万元,比1975年增长32.75%,工业总产值累计完成48184.04万元,比“四五”期末净增19210.14万元,年均递增10.7%。“六五”期间,在“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指引下,加快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工业生产在调整改革中稳步发展。1983年5月,省政府在张掖召开bet36体育在线_bet36体育投注-备用网址地、县工业现场会后,完成技改、扭补、支边项目238个,投资1591.1万元。改造扩建山丹化工厂,由铁厂转产为万吨硫化碱厂;山丹水泥厂扩建后,年产水泥达6.5万吨;地区造纸厂新建一条年产6000吨板纸生产线;扩建后的张掖市酒厂年产白酒近千吨。这些厂家为工业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到1985年,全区工业企业达390家,职工23283人,比“五五”期间分别增长11.42%和46.99%。新增固定资产1787.95万元,完成工业产值19258.36万元,比1980年增长1.04倍,实现利税2519万元。累计工业产值66736.1万元,比上期净增18552.06万元,增长38.5%,年均递增15.34%。
“七五”期间,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坚持挖潜、开发、改造一齐抓,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工业。能源、原材料工业投资额13387万元,完成基建、技改、扭补项目69个,新建、扩建11家企业。新增固定资产15413万元,1990年企业发展到393家,职工35793人,完成总产值45240万元,比1985年增长1.35倍,实现利税5357万元。总产值139460.87万元,年均递增15.88%。“八五”期间,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以发展能源、食品、轻纺、化工、建材、冶金等支柱产业为重点,投资45844.85万元,完成技术改造项目86项,扭补项目22项。加快大电网、小水电建设,扩建煤矿能源工业;新增酒精、柠檬酸、豆奶粉、葡萄糖、浓缩果汁等食品工业;扩大淀粉、白酒、面粉等生产线;完成地区化肥厂3.5万吨合成氨节能技术改造和4万吨尿素生产线;投资5500万元,建成万吨张掖农药厂,开发出硫酸铝、尿素、多元微肥、洗衣粉等新产品。
到1995年,全区乡级以上工业企业439家,形成了以食品、化工、冶金、建材、机械、煤炭、电力、轻纺、造纸、印刷等为主体的行业和二轻、街道、乡镇等为一体的多行业、多门类、多部门,结构渐趋合理的工业新格局。是年,固定资产原值达131431.9万元,职工39303
人,完成工业产值158057万元,比1990年增长249倍,实现利税10802万元,增长101.64%;工农业总产值比例由1949年5.3∶94.7发展为49.63∶50.37;轻重工业协调发展,其中轻工业产值95481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60.41%,重工业产值62576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39.59%。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9.63%。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33家,产值53649.7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33.94%,利税7521万元,占69.8%。46年来,经过多次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坚持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产品由共和国成立初期的20余种发展到200余种,规格、花色品种近万种,质量也不断提高。先后开发出高强度瓦楞纸、麻黄素、泥浆助剂、胶合填充板等155项省级和180项地级新产品。收割机、硫化碱、工业硅、甜菜粕、西红柿酱、肠衣、脱水蔬菜等10多种产品供出口创汇;奶粉、粉丝和老寺大曲、滨河粮液白酒及尿素、硫化碱等7种产品荣获部优产品称号;板纸、农用拖车、毛巾、丝路春头曲白酒、淀粉等57种产品获“省优产品”称号。